第86章 世俗与神性的对话-《粤语诗鉴赏集》

第86章 世俗与神性的对话(第1页)

《我同观音嘅微笑》(粤语诗)

文树科

我唔得唔认,我唔喺第一次睇你

我噈识咗你,识咗你嘅慈悲

关怀,识咗你嘅宽容、感恩

仲有平和兼知足……

我信我,第一次睇到你嘅时候噈

实定懵懵懂懂,实定噈连阿妈嘅话:

你法力无边:系两性嘅神……

我识你嘟冇用啦,我做唔到

两性人。

我梗唔可能喺神

冇关紧要我个阵时仲喺细唔系细……

我唔得唔认,我第一次见你

我喺陪嚟采风嘅领导佢哋

佢哋嘟几咁虔诚合什叩拜、鞠躬下跪……

我噈认认真真咁将阿妈系我细时

讲嘅啲话,讲俾佢哋

仲俾埋自己啲钱买嘅香烛,俾佢哋……

我陪过唔少嘅同行专家、领导

仲有啲大老板,讲过阿妈教我嘅话

见怪唔怪:以前大家求缘求子

之后噈求财求发达,而家噈求平安……

我始终好似冇吃人间烟火

冇烧过香烛,冇祈祷跪拜:

我心照不宣:观世音菩萨有怪莫怪

佢一直微笑,我一直同佢微笑……

《树科诗笺》2025.2.16.粤北韶城沙湖畔

《世俗与神性的对话》

——

论《我同观音嘅微笑》的多维诗学空间

文阿蛋

在当代诗歌创作的多元语境中,树科的粤语诗《我同观音嘅微笑》以独特的语言形态与精神向度,构建起一座连接世俗生活与宗教神性的桥梁。

这首诗突破传统宗教题材诗歌的宏大叙事范式,转而以个体生命经验为切入点,通过粤语方言的在地化表达,将观音这一宗教符号置于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场景中,展开了一场关于信仰、身份与人性的深刻对话。

诗歌中呈现的不仅是对观音形象的认知演变,更是对现代人精神困境与信仰选择的生动折射。

一、粤语方言的诗性重构:语言的在地化与陌生化

诗歌的语言形态是其最显着的艺术特征。

树科选择粤语方言作为创作载体,使文本带有强烈的地域文化标识。

粤语中特有的词汇与语法结构,如


(第1页)
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