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82章 方言的阶梯与存在的攀登-《粤语诗鉴赏集》

第382章 方言的阶梯与存在的攀登(第2页)

揗咗把睇唔见嘅楼梯"

)和语气助词("

啦"

、"

咗"

),构建出一种动态、即时的生存体验,这与标准汉语诗歌常追求的静态意境形成鲜明对比。

当诗人写道"

一步一级,一级上咗一步"

时,粤语特有的补语结构将攀登动作分解为离散又连贯的时间单元,恰如海德格尔所言"

此在"

的时间性结构——存在正是在这种看似重复实则差异的日常动作中展开的。

从文学史维度看,这首诗延续了自黄遵宪《人境庐诗草》以来的方言入诗传统,但又有质的突破。

不同于晚清诗人将方言作为点缀,树科让粤语成为诗歌思维的基质。

正如巴赫金指出的"

杂语性"

理论所言,方言的介入打破了标准语的独白性质,使诗歌成为多种语言意识交锋的场域。

当标准汉语读者遭遇"

你唔信,谂谂就明咗啦"

这样的表达时,必须经历语言解码的过程,这个认知摩擦恰恰模拟了诗歌主题——理解生命真相需要突破惯常思维模式。

二、楼梯意象的存在主义解码

"

睇唔见嘅楼梯"

是全诗最富哲思的意象创造。

这个看似矛盾的表述——既为楼梯必具形质,却又不可见——完美隐喻了现代人生存的荒诞性。

萨特在《存在与虚无》中描述人作为"

自为的存在"

永远追求成为"

自在的存在"

,这种本质性分裂恰如攀登看不见的楼梯。

树科用粤语"

揗"

(建造摸索)这个多义动词,精妙地暗示楼梯既是外在建造物又是内心投射物,对应着海德格尔"

在世存在"

的双重性——我们既建构世界又被世界建构。

诗歌对攀登过程的描写充满存在主义色彩。


(第2页)
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