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17章 语言的裂隙与存在的回声-《粤语诗鉴赏集》

第417章 语言的裂隙与存在的回声(第5页)

唔"

等),强化了这种存在的虚无感。

这种表达与贝克特《等待戈多》中的荒诞对话有异曲同工之妙,都揭示了现代人语言与存在之间的巨大裂隙。

在更广阔的汉语诗歌谱系中,《得同失》代表了方言写作的某种突围可能。

当标准汉语诗歌陷入意象的重复和抒情的窠臼时,粤语等方言以其鲜活的日常性和语法弹性,为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
树科的实践表明,方言不仅是地域身份的标识,更是一种独特的认知方式和存在体验的表达媒介。

诗中"

发噏疯"

这样的表达,在标准汉语中难以找到同等表现力的对应词,正是这种"

不可译性"

保留了诗歌的本真性。

《得同失》的哲学深度还体现在对时间性的思考上。

粤语中丰富的时态助词(如"

咗"

表示完成,"

紧"

表示进行)使诗人能够精确捕捉"

得"

与"

失"

的时间维度。

"

失咗多咗"

中的双重"

咗"

,强调了失去的累积性和不可逆性,这种时间意识与柏格森的"

绵延"

概念不谋而合——我们的存在正是在这种得与失的绵延中展开。

从精神分析角度看,诗歌揭示了现代人的"

匮乏经济学"

——欲望的不断生产与满足的永恒延迟。

"

想多咗,得少咗"

精准描述了拉康所谓的"

欲望即匮乏"


(第5页)
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